工具谈
每个工具都带有用来创造它的那种精神。 - 海森堡
0
要学习新工具LaTeX,关于工具的一些新旧想法在午后便开始在脑海涌现。
1
人之于世,必有所凭借,即工具。善用工具者,四两拨千斤。
何为「善用」?简而言之,能用工具高效达成目标。即
- 目标明确,而不迷失;
- 工具合适,而不沉溺。
2
那如何根据目标找到合适工具呢?
工具是行动的助力,初则多用多看,生活各处,先广博,不断添置,稳态之后,再精简,让自己少凭借,合并同类项,能以一代多,生活各面,皆有一称心之物,如厨师之刀,黑客之电脑,医生之手术台。
之后,再精简独爱之工具集,减而不可再减,则空间和时间有余,留给人生必要与精华,让你回到使用工具的初衷 —— 专注于事。
3
工具有好坏,如何区别呢?
好工具在于让你聚焦于问题,小而精,以最少的操作完成你的需求,以省时省力。坏工具往往如大卖场设计,大而绕,在你的耐心极限里,诱惑你更多注意力去消费,让你偏离主线,不知不觉时间不见。
经过多年工具的使用和体会😄,我所喜欢工具的特点:
设计上,简单规则,复杂涌现。
使用上,全神贯注,物我合一。
扩展开大概有三点:
- 单元:减无可减
- 视觉:潜移默化
- 尺度:以小见大
4
稳定的部分屹立不倒,扩展的部分繁荣演进。
所谓单元,是核心特性减无可减。以Workflowy为例,简单到上手即用,深厚到可写本书。
上手即用,学习成本低。深入扩展的地方,隐于无形。如果扩展的视觉空间占据了核心,那么会让人觉得喧宾夺主,如QQ。如果功能日渐强大,使用体验,始终不忘初心,就在简单中,愈发体验到惊喜,如微信。
回到Workflowy, 就是一颗纯粹的树结构;而其模仿者,为了新需求,加新结构,让使用体验变得不一致,因不直观而有点无所适从。
最棒的设计不在于他无以复加,而是不可减少。
把核心变成不变的稳定,把扩展变成隐藏的繁荣。这样,日常体验始终一致,有特定需求者也自会找到扩展的入口。
5
自然之物,就是长久磨合之作。用时间来赢得和谐与舒适。
所谓视觉,是思维上潜移默化。人们总认为设计只是关于美,而对于美,每个人都自有看法,所以设计师身后总有某名的群雄指点江山。不可否认,好的设计是美的。但是设计的出发点,不应是视觉上的美,而是逻辑上的美。只有逻辑上美,才能让人感叹出:优雅。
不那么通俗地讲,逻辑的美,是减少人的认知复杂度。是让人用更少脑力,去理解和使用你的产品。因为它是那么顺手,会有一种错觉,它天生如此。
而这样的产品,往往是激烈讨论,逻辑争辩,权衡挣扎,一次又一次,方成「天然」之物。一千次的No,成就这一次的Yes。
如果说设计反映逻辑,那么舒适的设计反映优雅的逻辑。
典型设计:美国交通STOP Sign.
6
你所见的复杂,往往源头是极致的简单。
所谓尺度,是规模上以小见大。人有万千种,需求纷繁复杂,起起落落。以不变应万变,或许是正途。这背后的道理是:找到核心的简单规则,便能涌现出极其复杂的应用。后来他们把这门研究称为复杂性理论。
正如Workflowy的规则,是一切皆语块,乐高是一切皆积木,Linux是一切皆文件。小尺度和大尺度保持统一,以小见大。就像原子到太阳系,简单的物理构造,涌现了复杂的太阳系生态,最鲜活如地球文明。
Workflowy的简单规则,涌现了大大小小的插件,让Workflowy变得灵活多变,甚至高级玩家都出了使用技巧的书。乐高的简单纽扣积木,涌现了各种的复杂制造,甚至有人拿乐高做了原始电脑。
这种递归设计,让人可以在使用逻辑上保持统一,完成了简单和复杂的和谐过渡,减少了不必要的学习成本。纵使时间推移,需求变化,依然可以帮助人们快速高效解决问题。
7
以前觉得工具只不过辅助之物,现在发现工具本身往往自带一种思维方式。
好工具,使用时会让你全神贯注;长期使用,则会潜移默化你的为人处事。
所以,有一种感性认知:最好的工具是物我合一。
2019.03.19 于SCU Library